[月亮]沈逸说的非常好,中国的一些互联网公司,走着走着就变成了美国公司。现在英伟达点名11家中国互联网公司,要购买英伟达芯片,实际上就是对这些公司的考验。在中美博弈的关键时刻,如果这些公司纯粹站在赚钱的角度,100%购买美国芯片,而忘记民族和国家利益,那么过几年,美国大规模的制裁将重新袭来。现在就是考验这些公司,是否可信的关键时刻。 过去几年,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,发动了芯片封锁战,禁止最先进的芯片流向中国。 英伟达的顶级芯片,像A100和H100,直接被列入禁售名单,给中国企业的算力需求带来了巨大压力。 就在国内公司开始加紧研发国产芯片时,英伟达抛出了H20这样的“特供版”芯片。 H20的性能比旗舰产品弱不少,刚好符合美国出口管制的红线。 表面看,这是个双赢的买卖,英伟达保住中国市场,中国公司也能解燃眉之急。 但这其实是个技术陷阱,目的在于让中国企业继续依赖美国的技术生态。 这11家公司现在面临两难选择。为了业务发展,购买H20芯片是最快最省事的办法,能让AI项目继续运转。 可一旦大量采购,国产芯片的生存空间就会被挤压。 像华为昇腾、寒武纪这样的国产厂商,正需要这些大公司提供市场机会来完善技术。 如果巨头们都选了英伟达,国产芯片的研发可能会陷入恶性循环。 沈逸曾说,有些中国公司走着走着就变得像美国公司了。 这话的意思是,如果企业的决策只盯着短期利润,完全按资本市场的逻辑走,就等于把灵魂交给了别人。 这些公司的选择,决定了它们是不是还扎根于中国的土壤。 英伟达的“特供”芯片,实际上是在试探这些企业的底线。 美国人仿佛在说,只要你们接受现状,不挑战我们的技术霸权,就能继续用我们的产品。 这种策略比直接封锁更狡猾,因为它会让人觉得事情还没到最坏的地步。 可一旦深陷其中,企业的技术体系就会被英伟达的CUDA生态完全绑定。 CUDA是全球AI开发的主流框架,习惯了它,切换到国产芯片的成本会高得吓人。 未来如果美国再次收紧政策,甚至通过软件更新让芯片失效,企业将毫无还手之力。 这11家企业不是普通公司,它们是中国数字经济的支柱。 国家给了它们巨大的市场和政策支持,让它们成长为全球巨头。 现在,轮到它们回馈国家,带动国产芯片和供应链的发展。 这可能意味着短期成本增加,比如适配国产芯片需要更多投入,性能也可能暂时不如人意。 但长远来看,这是在为整个产业的自主可控铺路。 这次点名,其实是一场战略大考。 它考验的不是简单的站队,而是这些企业家的眼光和担当。 是选一条轻松但受制于人的路,还是选一条艰难但自主的路? 这个选择将决定它们未来十年的命运,也会影响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位置。 如果这些公司都选择了眼前的便利,几年后,美国的全面制裁可能卷土重来。 到那时,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技术“备胎”,后果不堪设想。 答案就在这11家公司手里,它们会怎么选? 你觉得这些企业应该怎么做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。
评论列表